产品介绍
EGFR-TKIs导致的皮肤问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最终导致皮肤角质细胞凋亡,表皮层厚度下降,降低了皮肤的屏障功能,进而导致多种皮肤反应的发生。
放、化疗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导致患者细胞膜损伤及形态变异。氧自由基,能引发体内脂质过氧化,加快从皮肤到内部器官整个肌体的老化,并可诱发皮肤病变。
利康安皮肤修护喷雾采用纯植物抗炎性提取物,有效抑制皮肤炎性症状进展。适合放、化疗和靶向治疗患者长期使用;可有效应对反复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直接喷于受损皮肤每天至少3-6次,或按需使用。持续使用,抗炎效果显著。对于严重的皮肤炎性反应者,可配合药物使用,多次喷于患处,可有效促进受损部位修复。
产品参数
【名称】所罗门利康安皮肤修复喷雾
【品牌】所罗门利康
【规格】60ml
【性状】淡黄色透明液体
【有效期】3年
【主要成分】水、丁二醇、甜菜根提取物、甘油、粉防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柚果提取物、紫苏提取物、积雪草提取物、仙人掌提取物、土茯苓提取物、秦椒果提取物、朝鲜白头翁提取物、须松萝提取物、肌酸、透明质酸、卡波姆、氢氧化钾。
产品特点
纯植物提取物,抗炎、无刺激
有效调节水分平衡成分,改善细胞动态失衡
添加多种植物性成分,促进皮肤修复
添加渗透性成分,利于皮肤吸收营养元素
有效抑制皮肤炎性进展
适用范围
预防性皮肤护理可以配合本品使用;
适合放、化疗和靶向治疗患者长期使用;
对反复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可达到有效应对。
使用方法
直接喷于受损皮肤每天至少3-6次,或按需使用;
持续使用,抗炎效果显著;
对于严重的皮肤炎性反应者,可配合药物使用,多次喷于患处,可有效促进受损部位修复。
靶向治疗引起的皮肤不适
靶向抗肿瘤药物常见毒副作用主要为过敏反应和皮肤毒性,包括痤疮样红疹、皮肤干燥龟裂和一些皮肤炎症等。研究表明,患者在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后,76%可产生皮疹样皮肤毒性反应[1]。由EGFR 阻断后引起的皮肤毒性,在停药或降低剂量后,能显著得到改善甚至痊愈[2]。但在优先保证疗效的情况下,患者产生的皮肤毒性无法避免。
化疗引起的皮肤不适
化疗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毒性反应,已成为肿瘤患者化疗的常见并发症[3]。有报道[4],各种化疗药物渗漏到注射部位周围的皮下组织后会引起严重的局部毒性反应。因输注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溃疡、静脉炎时有发生,若处理不当,严重皮肤坏疽的发生率为0.6%~6%[5]。
放疗引起的皮肤不适
放疗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放疗在治疗恶性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有一定损伤。除射线的直接损伤外,并使放射野内微血管的管壁发生肿胀、痉挛,管腔变窄或堵塞[6]。研究表明[7],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是由于射线产生的自由基和活性氧损伤基底层细胞,从而引发放射性皮肤损伤。射线引起的基因调控机制的改变,会导致过度的细胞凋亡,引起皮肤损伤[8]。
肿瘤患者的皮肤护理应注意:
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肥皂而使用沐浴护肤品;
外出时避免阳光暴晒;
避免使用油性护肤品,或无保湿功能的护肤品,避免皮肤受累;
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滋润护肤品,导致皮肤干燥;
出现严重皮肤反应,需咨询医生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Erlotinib in previously tre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N Engl J Med, 2005, 353:123-132.
[2] Cutaneous side-effects in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ant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tibody C225[J]. Br J Dermatol 2001, 1441:1169-1176.
[3] 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损伤的循证治疗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3): 102-104.
[4] 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与对策[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3.
[5] Developing extravasation protocols and monitoring outcomes [J]. J Intraven Nurs, 1998, 21(4): 232-239.
[6] 维斯克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和毒理学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7, 17(4):266.
[7] Oncology-related skin damage / /Bryant BA, eds. Acute and chronic wounds: Nursing management [M]. St. Louis, Mo: Mosby, 2000: 367-386.
[8] P53、Bax 、Bcl-2 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J].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01,25(2):103-106.